朱元璋其实眼下面对的压力非常大,东西两方的敌军,不论是张士诚,还是陈友谅都不是他一口气能吃下的。
其中尤其是陈友谅,简直就是压着朱元璋打,甚至可以说打的朱元璋损兵折将,直接抬不起头来。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损失一些知名的战将。
应天本身,都产生了对陈友谅的恐惧心里。
甚至连朱振本身,都认为陈友谅这个人,非常有能力,搁在小说里,那肯定是妥妥的大反派。
但是眼下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爵位,都比朱元璋要强许多的张士诚却敏锐的发现了不同点。
那就是东西两方对朱元璋的夹击已经逐渐到达了极限。
但朱元璋却在战争中越走越强。
张士诚仔细反思了一番之后,就会发现朱元璋这支力量,与之前自己面对的北元势力,是完全不同的。
北元看似面积广阔,兵强马壮,甚至还占据着朝廷大义的局面,全天下愿意为大元效死的读书人很多很多。
但是北元朝廷,上君主不修德政,难以把持朝局,下官员贪腐,不管黎民死活。
这样的朝廷看似强大,其实只是个空壳子而已,只要有人站出来,就能轻而易举的把他的虚张声势给敲碎。
而朱元璋就完全不一样了,朱元璋看似没有大肆扩张领土,但是他每得到一块土地,就拼命的去搞建设,恢复民生。
别的地方,或许难以了解的详细,但是淮安却在很多区域对外面是开放的。
淮安在朱振的建设下,都成什么样子了?
可以直接参与国战,一场战斗几乎屠尽了一国的精锐。
这只是一个行省,若是朱元璋不顾一切代价发动战争,这天下还有谁是他的对手?
相较之下,不论是自己,还是陈友谅,其实都只是人口多一些,兵员多一些而已,实际上完全不具备持续战争的能力。
在这场战争中,那是妥妥的越打越弱。
一旦这个僵局被打破,战争走向拐点,陈友谅覆灭,江南再无朱元璋的敌手,自己该怎么办?
张家该怎么办?
若是放在之前,张士诚或许可以高枕无忧,毕竟国土狭小的朱元璋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朱元璋的体量,想要吞并自己,简直是轻而易举。
甚至不需要朱元璋手下的大军征伐,单凭朱振在安南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来看,淮安一省就可以把自己打的落花流水。
看似大家都在打仗,但是人家的内功已经修炼到了极致,已经到了一拳就能打死自己的地步了。
而自己这一边儿,别说是官员堕落腐化,自己也差不了多少。
他可以很自豪的说,我完全没有底气跟人家打。
所以张士诚综合考量之后,这才与朱振相见。
目的就是为了借助朱振之后,向朱元璋表达自己的善意,自己没有心思跟他继续争雄争霸去了,至于将来,是继续列土封疆也好,还是入朝为官,成为人质也罢,我张士诚接着就是了。
真的是聪明人啊!朱振自然不会认为张士诚是实在人,能够在乱世之中活到现在,哪个不是心狠手黑之辈。
这厮说他有心降服于朱元璋可能是真的。
但是起码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在前线与朱元璋对抗的士兵,已经非常疲惫了,他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
他现在非常想将自己从战局里抽出来,让朱元璋一心一意的去打。
而朱元璋你说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这般两线作战,肯定是他不想看见的,既然张士诚愿意退缩,他不光相信不相信,都肯定会暂时熄火,选择去对付对他压力最大的陈友谅。
只有灭掉了陈友谅,才有可能完全统一江南。
而这也恰恰是张士诚想要看见的。
因为陈友谅那里是容易灭掉的,朱元璋跟张士诚打一场,轻一点说自己损兵折将,重一点那就有可能元气大伤。
而那时候,好一点的时局是自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最差的结局也是自己又读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个老鬼很聪明啊!再次回到淮安。
已经是秋天了。
一场秋雨一场凉乃是题中之意。
岸上一片一片尚未来得及收割的芦苇已然枝叶枯黄,在瑟瑟的秋雨中满目凄凉。
湿凉的水汽被秋风迎面吹来,一股阴冷的气息在骨子里引起战栗。
这就是初冬的江南,阳光明媚时美景处处妩媚嫣然,冷风乍起阴雨绵绵的时候,却有着比之北方冷冽如刀不遑多让的阴冷……天黑得很快,在口岸的时候尚能见到两岸的瑟瑟秋景,等进了内河,已然一片昏暗,天地茫茫。
船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