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64章 妙计(1/2)

    一个人如果没有在朝堂上沉浮三十年以上,是很难一眼就看出官场的各种动作的。

    李龟年这辈子还没上过朝,能够根据一些凤毛麟角的东西,有所推测,已经算是不错了。

    裴伷先在今在长辈分最高的,但也不能总是由他一个人和李龟年话,于是,他也不多绕了,开口道,“你要记住,进入了官场后,保持你现在这种分析思考的习惯,很重要。姚相提的建议很简单,加大与吐蕃的互市规模,给予他们一些粮食采购方面的补助,由姚异亲自出去临洮与吐蕃人谈判,尽量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化解双方矛盾,至少,保证在朝廷平灭康愿子之前,吐蕃不对大唐用兵。”

    “加大互市规模?”李龟年愣了一下之后,很快就想通了,又开口道,“姚相果然是真国士也,此计甚妙。”

    听到‘此计甚妙’四个字,裴伷先转头与坐在他旁边一席的裴敦复相视一笑,指着李龟年道,“你且,此计妙在何处?”

    李龟年刚才不过是根据后世的一些习惯,电光火石的想了一下,现在被细问,他理了理思维之后开口道,“孙婿虽然才刚刚出仕半月不到,但对我大唐的国情,还是有些了解的,保守估计,我大唐现在也有田四五千万倾,即便是耕一半,休一半,每年产出的粮食,也足够我大唐所有百姓吃两年的。”

    李龟年的倾,是后世的公顷,折合后世的田亩面积,大约是十五亩,在这个时代,则是有十七八亩,全国在册耕地算一下,大概六亿多亩,即便全部都算成了需要耕一年休一年的中下田,每年也有三亿多亩田地可实现收入,其中九成以上种的是粮食,将大多数地区每年两季折合成年产量算,每亩产出大约三石多一点,那么,一年也就是八九亿石左右的粮食。

    以目前全国七千万左右人口算,平均每人每年可食用的粮食,在十二三石左右的样子。

    当然,由于把所有田地都当中下田的产出算,这个平均可食用粮食,只会多,不会少。

    因为,除了上田是年年都种,且年产量较大之外,还有好几百万羁縻州,和少数民族部落人口,是靠放牧,渔猎过日子的。

    而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年是吃不到十几石粮食的,那可是一千五百斤以上,平均到每人每得有四斤米以上,能煮十几斤饭出来,即便是减半,大多数人也吃不了。

    而这些粮食,可并不是全部都集中在老百姓手中,它是集中在官仓,或者各地的大户手上,连续好几年的风调雨顺,让他们手上囤积的粮食,达到了一个很恐怖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长安的粮食价格低到了斗米十五钱的地步,地方上,更是斗米十钱。

    要知道,贞观朝之所以有这么低的粮价,那是因为当时全国的人口只有不到三百万户,一千多万人而已。

    当然,即便是现在的这个粮价,也是因为朝廷怕谷贱伤农,故意建官仓收储,给抬起来的,不然,还能往下跌一两倍。

    所以,现在每一个大户,都需要向外出售粮食,姚异能帮他们把粮食高价的卖给吐蕃人,全国的大户,都会承他的情,这样,能够大大的缓解大唐内部产能过剩的情况。

    “所以呢?”裴敦复追问道。

    他现在还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升任刑部尚书,在户部做着侍郎,所以,比较关心钱粮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