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临江仙》词曰: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第一回将军百战死壮士何时归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闰三月,唐帝国东北,都山。
早晨的第一抹阳光在灰沉沉的山峦后露出头来,却是冰凉的没有一丝温度。
幽州道行军副总管郭英杰所率的一万唐军已被突厥、契丹的十万联军分割包围,血战已进行了一日一夜,到处都是人和马的尸体,残破的军旗在晨风中打着卷儿,鲜血将岩石和沙土都染成了黑红色,再也难以分开。
近年来,契丹王屈烈、可突干屡次兴兵犯边,掳掠人口牲畜无数。
遵幽州节度使薛楚玉之命,他率一万精骑在三万奚人的配合下,出榆关平叛。
契丹人马不过两万,屈烈和可突干二人都在军中,在三两个回合的接触战后,契丹人就开始溃散,却被唐军死死咬住了尾巴,这才仓惶地退入了都山之中。
这一切都是为了诱敌深入……
作为名将之后的郭英杰实在是太过于自负了!这些年他战绩斐然,足可以与一直在河东、陇右屡破突厥、吐蕃的“大唐战神”王忠嗣齐名,二人在军中并称“小郭王”——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在向他的父亲郭知运和名将王君毚这两位前辈“郭王”的致敬,更体现出了大家对这两位新生代将星的无上期许。
然而,失败在造访一个人之前,总是喜欢打扮成自负的样子。
唐军一头钻入敌人布好的口袋里,当他们转过一道山峦,才愕然发现,正在从四面八方向他们围拢上来的,哪里只是区区的两万契丹人?此处的伏兵足有十万之众,都打着绘有狰狞狼头的蓝色军旗……
“突厥人!居然是突厥人!”
郭英杰瞬间明白过来,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落入陷阱。
然而,就在将士们准备展开死战的时候,守护他们侧翼的三万奚人却悄悄溜走了。奚王李诗这个老滑头,见情势不对,便立即像一只老乌龟一样缩起了头,蔫溜溜地脱离了战场。围困他们的突厥和契丹联军并未阻拦,显然对此早有默契……
这下子,战场上就只剩一万唐军独自对抗十倍于己的强敌,失去侧翼护卫的将士们奋勇拼杀,杀红了眼的郭英杰亲自手舞三尖两刃刀连斩对方十余名勇士,左冲右突却终究不能突出重围。
继而,裨将吴克勤战死,唐军被对方分割包围,阵亡三千余。
被围困在一座山岗上的郭英杰身边仅剩不到七千。
“督帅!末将派人查点过了,军中箭矢、粮食和水都不多了,咱们得速做打算,不能这么干耗下去。”平卢兵马使邬知义前来禀报,这是一员悍将,虽然身上也挂了几处彩,但却仍是风风火火地四处检查布防。
“嗯!”郭英杰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已经观察到,敌军营盘中升起了一股股的白色炊烟,显然是正在做朝食,等他们吃饱了肚子,就该攻上来了。而由于昨日仓促接战,后面的辎重营没能及时跟上,想必已经凶多吉少。战士们只能啃点随身带的干粮、肉干和清水,相比这些,箭矢损耗巨大,才是更大的问题。
“身陷重围”、“是攻是守”——作为指挥官,他必须果断做出决定。
“为今之计,死守只能是死路一条。必须突围才有一线生机!”郭英杰用刀尖在地上划出了目前双方大致的态势,对邬知义等几位裨将说道:“今天要想突破这群野狼的围攻,就只能硬杀出去了。被围在这片山地中,虽然于我军不利,却也限制了他们的大部骑兵展开。只要打开一个出口,占住制高点断后,当可掩护大部突围。只是断后的队伍,怕是……”
众将都是老行伍,岂会不知其中利害?留下断后的队伍必然遭遇敌军围攻,怕是连九死一生都难以做到,只会全军覆没。
邬知义大手一拍,喝道:“督帅,没说的,俺留下断后!”
裨将罗守忠也喊道:“末将断后。”
“不行!还是老子来!你护着督帅,别跟我争!”邬知义瞪了他一眼。
“都别吵了!”郭英杰制止了这两位争吵的下属,对于他们的忠勇和胆魄,他很满意,说道:“敌军四面围定,南山山口兵力最强。惟其如此,我军兵分两路,向东、西两路绕道而出!”
此计一定,诸将分头行动。邬知义、罗守忠率军四千向东突围,郭英杰则亲率不到三千军马向西。
且说邬知义一军东出果然顺利,东部山区林木茂盛,山坳山路纵横,并不利于突厥人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