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38、 郅老师(2/2)

队人马绕到东中门进了城。

    (帝乃回从东中门入。)

    刘秀心里十分窝火!

    一个半夜回家被拒之门外的人,绝不会有好心情,何况他是皇帝。

    第二天,刘秀正要找郅恽的茬儿,还没有所动作,郅老师的上书却先到了。

    在奏章里,郅老师诚恳地说:

    “过去周文王从来不敢沉湎于游猎,只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现在,陛下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夜以继日,这样下去,江山社稷如何是好?再说,徒手打虎、趟水过河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小臣心里十分担忧,也希望陛下三思后行啊!”

    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看了奏章,觉得郅恽说的完全在理。

    于是,刘秀公开表扬郅老师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赐布100匹;同时,宣布将那个看守东中门的干部降职处理。

    (书奏,赐布百匹,贬东中门侯为参封尉。)

    这时候,太子是刘彊。

    刘秀觉得,让郅恽这样的干部去看守城门,肯定是用错了地方。

    很快,他下达人事安排,让郅恽担任皇太子专职教师,并在殿中侍讲。

    郅恽给皇帝爷儿俩当老师,是尽心尽力的,但也是不太安分的。

    按照常理,一个文人干到这个位置,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肚子里的墨汁往外倒就行了。

    不过这只是常理,而郅老师常常是不怎么遵守常理的。

    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刘秀老婆孩子之间的恩怨纠葛讳莫如深的时候,他想插嘴这事儿。

    刘秀打算对郭圣通废后,朝廷内外没有谁出来说话,唯独郅老师有话要说。

    他也知道刘秀是个深思熟虑、言行必果的人,想左右刘秀是很困难的,就上奏说,臣知道陛下夫妇之间情深意笃,父子之间尚且难以插话,事已至此,臣也不敢多言。只希望

    陛下慎重考虑,以免天下人乱说,不利国家社稷。

    刘秀对郅老师的话竟然能听进去,对他的说:

    “郅恽有自知之明,也能了解朕的心思,知道朕必然不会举措失策而损害天下。”

    (恽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

    所以,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

    刘秀这么做当然并不完全是听了郅老师的话,但显然,他的话也合乎刘秀的心思。

    老妈被废,刘彊非常焦虑、恐惧,不知道老爸下一步要干什么。

    他知道,老爸迟早要动自己,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还搞不清楚。

    这个时候,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说话。

    他对刘彊同学说:

    “殿下老是在这个吉凶未卜的位子上,既不能陪伴母亲、恪尽孝道,自己也面临危险、很不安全。过去,无论明君还是贤臣,只要有合适的台阶和理由,都会给自己的孝子方

    便的。《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殿下可以通过朝臣和兄弟们向皇上表明引咎辞退、奉养母亲的心愿。”

    郅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迟早要易手,与其等你老爸来拿,搞得你灰溜溜的,不如自己主动交出去,落得个态度好、有姿态,免得自找难看。

    刘彊想想有道理,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向老爸表示辞让太子的意思。

    其实,郅老师是绝顶的聪明,他这样在刘秀、郭圣通、刘彊之间和稀泥,既最大程度地保卫了郭圣通u子的利益,又迎合了刘秀想柔和、自然地处理家庭矛盾、调整家庭关系

    的心理。

    所以,他得到刘秀、刘彊爷儿俩的称许。

    (太子从之,帝竟听许。)

    我们费了这么多口舌隆重推介郅恽老师,目的除了推介这么一位很有个性的社会人生大戏的演员、一个文人中的猛人,还在于向大家阐明,在废后、易太子这么重大的事情上,刘秀的文臣武将、亲朋好友集体失声,事情是如此复杂、微妙,以至于唯有郅老师这样很“另类”的人,才出来说话。

    鉴于这是家事中的国事、国事中的家事、所有事中的大事,刘秀处理起来也是十二分慎重的,简单地说,基本特点就是:

    一是目的明确,更好地抑制外戚,彰显皇权。

    在皇位坐稳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皇权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待朝廷高级干部,就是退功臣、进文吏等等;对待外戚,基本上就是给足好处,但谁露头就打谁。

    二是措施慎重,行动起来有理有据,严谨妥当。

    这不,在处置刘彊娘儿俩的时候,刘秀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动手时也列举了充足的理由。

    三是风格儒雅,对当事人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刘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找刘彊娘儿俩的难看,而是为了抑制外戚、强化皇权。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继承人,给这娘儿俩换换位置不过是个手段,所以,他在善后时也给足了这娘儿俩面子,我们马上就说这个问题。

    四是结果可控,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朝廷、后宫因重要人事变动,随之而来的恶斗、缠斗、清洗和腥风血雨。

    郭去阴来,刘秀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时给郭家和刘彊可观的补偿,保持了前廷、后宫的政治生态平衡。

    总之,刘秀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平稳的、得体的、和顺的。

    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刘彊还是很识时务、又不得不识时务。

    他交出太子之位后,仍然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老爸和弟弟刘庄的不满。

    这一来,刘秀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也怪对不住的:

    首先,“太子”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储君,其废立关系国家稳定和民心所向,一般来说,没有特殊原因,比如太子本人犯下滔天大罪,轻易是不能乱动的。所以,我们欣赏历史时可以看到,有时候一个傻瓜当了太子、甚至继位当了皇帝,也往往出于上述原因。

    现在,刘彊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把他拿下,理由多少有点儿牵强。

    其次,刘彊事前主动辞位、事后低调谦让,表现出相当的风格和风度,也让刘秀的工作很好做。

    刘秀觉得,是应该好好对待这个老大。

    于是,刘秀下诏,让刘彊以东海王之尊,兼食鲁郡,使他的封邑达到29个县之大。

    同时,为了标明刘彊这个王爷比其他的王爷要特殊一些、光彩一些,刘秀还专门赐予他虎贲旄头、殿前钟虡等仪仗用品,为他配备专车。

    (帝以彊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赐虎贲旄头,宫殿设钟虡之悬,拟于乘舆。)

    无论老爸怎么示爱,刘彊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在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之前,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向刘秀直接上书,或者向刘庄表白,要求把东海让还刘庄。

    刘庄当然不会收的——普天之下,都是老爸的,将来也是我的,急什么呢?!

    刘秀也不答应。

    但是,刘秀对刘彊的做法非常满意:彊儿有素质啊!

    同时,刘秀还把他的奏章拿给朝廷的高级干部们传阅,公开给予表扬。

    (彊临之国,数上书让还东海,又因皇太子固辞。帝不许,深嘉叹之,以彊章宣示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