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之下,拧成一条心,皆愿死战。
士气上,吴人并未处下风。
但是现在,周瑜的反叛,因其强大号召力,已经给东吴军队系统造成巨大的分裂,士气上极为低沉。
而且,孙权目下正忙着平定周瑜之叛,根本无法抽身给予他们西线更多的后援,这与当年孙权以倾国之力作周瑜的后盾又有天壤之别。
在自身这般不利的情况下,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刘封,却又全然没有当年曹艹的诸般隐患。
十余万敌军,可谓是上下齐心,士气旺盛。
作为水战主力的荆州军团,这些年来经过刘封严格的训练,水战方面与吴人的差距已经缩小很多。
而且,这些荆州军数年以来,随着刘封西征北战,皆是久经战火考验的精锐之士。
相反,驻扎于西线的吴军,多年以来一直都未经历过什么像样的战斗,士卒们已是疏于战阵。
此消而彼涨,此时的形势,确与当年赤壁之战时截然不同。
正是因为如此,鲁肃才没有跟刘封决一死战的信心。
只是,当鲁肃将诸般不利道出时,孙瑜却根本听不进去,他铁青着脸道:“江夏一地,乃我孙氏三代血战而得,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今若是不战而弃,对我军士气必然造成沉重的打击,甚至会影响到淮南的平叛之战,子敬,这一点难道你就没有考虑过吗?”
这一句,问得鲁肃是哑口无言。
鲁肃是西线统率,他所要考虑的是打不打得赢这场战争。
孙瑜实质上是孙权派来监视包括鲁肃在内的西线诸将的,他考虑的,则是打还是不打,会造成什么样后果的问题。
立场不同,自然决定了孙瑜无法从战术层面来苟同鲁肃的计划。
一时之间,鲁肃不知如何来劝服这位“监军”,而诸将中也没有站出来附议孙瑜,沉默之下,气氛变得尴尬起来。
这个时候,诸将之中,一人站了出来,慨然道:“敌军虽众,又有何惧。鲁都督若然不敢战,我愿率军去与那刘封决一死战。”
众人闻言一震。
一双双的眼睛齐刷刷寻声望去,只见慨然请战那人,正是折冲将军甘宁。
鲁肃一见甘宁出头,眉头顿时一皱,而孙瑜却是精神为之一振。
甘宁有多厉害,当年赤壁和江陵之战中的诸般优异表现,孙瑜当然是知道的。
而这些年来,鲁肃对甘宁一直都不怎么待见,这一点孙瑜也是知道的。
甘宁在这个时候,以鲁肃下属的身份,站出来公然跟鲁肃唱反调,明显有借机扬眉吐气的意图。
有些两点,足以令孙瑜把希望寄托在甘宁的身上。
也不多想,孙瑜当即便道:“子敬,既然兴霸有克敌制胜的信心,我看这一仗可以一战。这样吧,你自率五千兵马守夏口,我与兴霸率其余兵马前往赤壁迎击刘封的主力,你看怎样?”
江夏之军只有一万五千人,鲁肃这个名义上的西线统帅只带五千兵留守夏口,对付汉水而来的敌方偏军,主力却被孙瑜带走,很明显,这是孙瑜要借机夺取鲁肃的最高统帅之权。
只是,明知如此,但以孙瑜的身份,再加上甘宁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相助,鲁肃别无办法。
暗叹一声后,鲁肃默默道:“既是如此,一切听凭仲异决断便是。”
趁机夺了鲁肃兵权之后,孙瑜以甘宁为前部先锋,率一万吴军,两百多艘大小战舰,星夜赶往陆口,准备在此间重演当年赤壁之战的辉煌。
刘封军方面。
庞统的北路军,因为兵马较少的缘故,南下之路受到鲁肃步步为营的阻击,进展缓慢。
但在中路和南路,则是一路势如破竹。
兵发江夏五天之后,刘封所率的主力,和徐庶等南路兵团顺利的会师于巴丘。
旗舰。
“庶见过主公。”
步入船舱的徐庶,拱手道了一声“主公”,这一声“主公”,却着实令刘封感慨良多。
自从当初徐庶归来之后,刘封一直在担心,徐庶是否会上演曾经历史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那一出。
但是现在的事实证明,刘封把徐庶派来对付东吴这一招还是极为成功的。
“元直,刚刚得到的情报,抵达陆口的吴将是孙瑜和甘宁,并非鲁肃这个大都督,这件事你怎么看?”刘封向徐庶询问道。
徐庶冷笑一声,不以为然道:“不用多想,很明显,那鲁肃必是被孙瑜夺了军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