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桃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海上长城 > 457 经济之与苏联的合作

457 经济之与苏联的合作(2/2)

,盟军本来就有那么一条约定:科技合作。

    经过几番外交谈判,正验证了那句话--形势比人强。老大的红-色苏-联不得不向海唐国做出了让步,两国之间展开了几项科研合作。

    在旷日持久的外交谈判过程中,海唐国年轻的外交官逐渐成熟。所谓兵多能出将,一个年轻人展露头角。

    来自中国东北的王绪才年轻外交官,凭借他对俄语的熟悉以及对俄国的认知,更有对俄国的仇恨(其祖死于日俄战争中。所谓日俄战争,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乃是国家民族之悲哀),在谈判桌上死缠硬打,尽显一个外教官的风范。因其名字和大唐朝的外交家王玄策音相近,被袁总理赞为海唐国当代之王玄策。

    和苏联之间的科研合作,说是合作其实只是好听一些。当然了,这个名义上的好听对于好大喜功爱面子的斯大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质是苏联出科学家出技术,在几个方面援建海唐国。

    苏联的科技没有欧美发达,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苏联方面的技术也是有相当的独到之处。

    海唐国首先从苏联敲诈的最重要的一个科研项目就是“风洞”。

    海唐从美国好不容易购买了一条野猫舰载机的生产线。但是设计生产战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现成的生产线,最多能帮海唐国的航空工业引路。但是想真的做到研发一款战机,或者民用飞机,那需要的条件就多了去。如果认为有了一条生产线就能造飞机,就能制造新型战机,那纯粹是做梦。

    尤其是李广对战机的目标并不在螺旋桨战机上,而是喷气式战机。

    而设计战机。制造战机,有几个项目是必须的。发动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苏联的水平,李广看不上眼,他另有打算。

    不过设计战机,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那就是风洞。

    风洞,这玩意说原理的话,并不复杂,不外乎是通过风机或者压缩气体吹过一个安装飞行器的通道。从而模拟战机在不同速度下的性能。

    但是,正如许多原理不复杂的东西,想建造一座大型风洞,建造一个风洞群,可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技术的。

    而这些技术。即便是美国航空工业最发达,也不一定超过苏联。苏联早在二战前就建立了一个世界上唯一的全尺寸风洞。截面积达到十二米乘以八米。也就是说,整架战机都可以放到风洞中做实验。

    要说这种技术倒不一定技术要求最高的,也不一定是难度最大的,但是工程量却是极大,造价极高。

    美国的战机都是财团企业生产的,没有老板肯花大价钱去建造这种设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投资建设大型风洞。至于德国神马的,有个小风洞就不错了,根本就投资不起全尺寸风洞。

    苏联这种体制却不怎么考虑经济效益,于是乎早早的就建了一个大型风洞。事实证明。苏联这种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思维在这个项目上是正确的。

    要不是这个大型风洞,就苏联的航空工业基础根本不可能在二战中,和二战后迅速设计制造出诸多先进飞机。

    科研的过程是没有一帆风顺的,苏联能建造出大型风洞,自然是走了大量弯路,耗费了巨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于这种技术当然是保密的重点。

    同样的,美国对此也是保密非常,李广不认为海唐国能从美国得到这项技术。

    在海唐国开发战机的起步阶段,李广首先就想到了风洞的重要性,李广可不想走弯路。要知道,越是大工程,稍稍的走一点弯路就是无数的资金。

    那么苏联,就是海唐国唯一的此项技术的来源地了。

    苏联不舍得,但是却无奈。现在的印度洋几乎是海唐国海军一家独大,别说苏联需要海抗军护航,如果海抗军玩点什么不为人知的花招,苏联也只能是忍气吞声。王绪才在谈判桌上根本不要脸面,对上一贯不要脸只要利益的苏联,倒是棋逢对手。形势比人强,苏联不得不屈服。

    经过几轮谈判,苏联派出了一个专家组,帮海唐国设计建造一个风洞群(设计战机不是一个风洞就可以的。)

    其中最牛的一个项目是十八米乘十二米大型全尺寸风洞。这个项目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而最先进的一个风洞,虽然不是全尺寸的大型风洞,截面比较小,但仍然是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跨音速风洞。这玩意苏联美国统统没有,没有苏联专家引路和辛勤工作,海唐国想自行开发这样的项目,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还不知道要消耗几多资金。

    计划是非常的好,但是资金的消耗也是绝对巨大的。而且现在是战争期间,不用考虑这个项目怕是在战争结束前都难以完工,也就是说不可能为这场战争服务。

    这就是李广难以下决心的原因所在。

    有些设备,有些技术,有些人才,李广是打定主意要从日本和德国抢了。但是这种技术,等到战争结束,想从苏联这里捞到这种级别的技术,纯粹做梦。而海唐国要是想在世界舞台上笑傲风云,必须在某些项目上有先发优势。

    李广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下笔签字。这一签字就是十亿唐元,而且还只是一年的费用。

    除此之外,海唐国和苏联还有两个技术合作研发项目。不过这两个项目,李广签字就爽利的多了。

    其中一个是炮钢的冶炼。在二战时期,甚至是以后的数十年中,苏联如果说有某一项技术绝对领先的话,那就是大炮的制造,其中炮用合金钢的冶炼工艺乃是最为核心的技术。

    从苏联和德国火炮在战场上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德事工业够发达,但是德国的大炮却不比苏联的火炮技术高明。苏联的火炮看似粗糙,但是其炮管的耐用程度,不仅是德国连美国英国都望尘莫及,本来法国的火炮技术或许能和苏联比一比,但是法国很悲剧的投降,因此苏联在这方面相当有优势。

    而合金钢炮钢的冶炼,和非常多的工业技术一样,重要的不是理论,甚至不是能写到规程中的工艺技术,而是浸透在工艺技术中的工人经验。海唐国有电炉,也有各种钢材和配料,但是如果没有成熟的工艺流程以及足够经验的技工,生产出来的炮钢简直如同垃圾。

    而合金钢的冶炼技术,可不仅仅是能用在大炮上,各种工业都能用到。所以,这项技术也被海唐国从苏联手中敲诈而来,苏联派出了一个几十人的技术队伍帮海唐国完善铸造合金的冶炼。

    海唐国在这项合作中,后来夹带了一项私活,耐热高强度合金的冶炼。这玩意是为了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做技术储备的。

    至于另一项技术--喀秋莎火箭炮。

    唯有这一项算得上是两国共同研发。原因是,海唐国的科研人员自从得到了苏联的火箭炮样品,自己虽不能准确分析其成分,但是只要花钱,美国科技人员轻松就能破解。因此,海唐国不仅掌握了固体燃料的生产技术,而且由于材料的丰富(能从美国购买),山寨出来的火箭炮比起苏联原装的精准度还要高。

    现在两国的技术人员在取长补短,希望能设计出更加适合战场的火箭炮。

    而海唐国承接了部分苏联火箭炮固体燃料的生产任务,也创造不少效益。

    双方合作之外,海唐国最近造出了对付坦克的单兵利器--火箭筒。要是没有苏联的火箭炮技术,仅仅凭海唐国自己研发,怕是会很艰难的。从四四年开始,海唐国的火箭筒由于性能的优良,替代了美国的巴祖卡,成为盟军战场上必不可少的陆军装备。这款口径四十毫米的火箭筒,以“铁矛”的大名称雄世界。

    这款武器被海唐国技术人员发扬光大,甚至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海唐国出口武器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就是铁矛火箭筒。

    这些项目都是有利于海唐国长期发展的,甚至很快就能见到利润,但是眼前却需要投入。

    钱啊,还是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