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敢登基,就表明不怕,只是隔在其中的那层纸尚未撕破罢了。
而这层纸,真的随不了太重的扯力,稍一用力,就碎了。
但吴争必须站在这,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不是做秀,而是亮剑!
不能后退,退则人心散了。
在黄道周、陈子龙、钱肃乐、张国维等人死后,除了北伐军,吴争几乎再没有可以稍作依靠的力量。
可得天下,真不是仅靠军力就可以。
如果是,怕是吴三桂早就登基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时辰,眼见着天色暗了下来,可城门依旧紧闭。
冒襄等人冲着城头喊也喊了,骂也骂了,可人家不理睬,也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六百人想攻太平门,可谓是天方夜谭了。
“传令下去……原地扎营、小心戒备!”
……。
京城其实只有禁军和右营,廖仲平的左营一直驻留滁州,后被吴争调了一部分西北向。
加上夏完淳找了个借口,羁押了廖仲平,事实朝廷暂时已经失去了对左营的掌控。
倒不是说,左营失去了廖仲平的领导,就成了一盘散沙。
而是左营是从建兴朝建立时就存在的军队,大部分都是五年以上的老兵。
他们见识过应天府数次政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监国也好、皇帝也好,都换了几茬了,唯一不变的,就是吴王殿下。
救援商城,左营被吴争以大将军之名调往江北。
大部分将士,皆敬畏吴王,加上走到此时,朝廷与吴王之间,还没有撕破脸,吴王依旧是吴王,还是监国,所以,朝廷虽有意调左营渡江南返,可一直没有合适的借口。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队也一样,左营一直遵循旧制,以虎符为调兵凭信。
除非朝廷削夺吴争的大将军官职,否则,前令尚在,后令皆可不遵,哪怕是朝廷诏令或皇帝旨意。
这也是此时朝堂中不全放心的主要原因,仅以一支创建才两三年,没有怎么打过仗的右营,想要抵抗身经百战的北伐军反攻,是人都知道,希望渺茫。
就更甭说那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禁军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
有了沈致远的二万枪骑和钱翘恭的一部分风雷骑,城中防御的底气就足了。
底气一足,有些人自然说起话来,也硬朗了。
一直拖到现在还没有结束的廷议,已经有人谏言褫夺吴争大将军之位了,甚至还有人谏言直接削去吴争王爵,一劳永逸了。
当然,这样的人不多,只要是位列公卿之人,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良策,除非已经决定双方决裂。
不仅王翊、徐孚远、莫执念等人不同意,就连沈致远、钱翘恭也不同意。
用莫执念的话说,此次新君登基,从一开始走得,就是文斗之路,若此时与吴王决裂,岂不抹煞了先前所有一切,那大长公主、卧子先生等人,不白死了吗?
况且,此时满朝文武,谁敢说能抵挡北伐军,谁又敢承诺可以挡住北伐军,决死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