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章 归有光(1/2)

    这人听了之后拈着胡须,思索了半晌,旁边披着斗篷的中年人眼睛一亮:“这道理没错啊!”

    他转头道:“县丞以为如何?”

    缀在两人身后的中年人唯唯道:“听起来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那就让船工去上游打捞,”这斗篷男双目炯炯:“看你子得对还是不对。”

    这三人喊来船只,招呼陈惇也上去,一起摇到三四里外的上游去找,不一会儿就有船工从江底冒出头来:“看到了,在这里,快过来捞啊!”

    不一会儿两只一模一样的石兽被拖上来,和尚们欢喜地地运走,然而不过一会儿,船工又冒出头来,“底下还有一只!”

    果然还有一只硕大的石狮子被捞了上来,这一只明显不是庙门前的石兽,和尚们也不认领,陈惇走过去端详了许久,在其底座发现了被水流侵蚀,但仍然依稀可见的三个字。

    姑苏陆。

    又是陆氏,看来苏州城里,太平有他,不太平也有他,陈惇就道:“把这石狮子也拉到庙里去,以后不定有人认领。”

    那长者见江中捞出石兽来,点头称许,目露赞赏之色:“果然在上游,你年纪轻轻,却能洞隐烛微,析微察异,真是聪颖绝伦。”

    “下事无不可察,世人心无不可鉴,”尚薇得意地撅起嘴巴来:“我哥就是无所不能。”

    陈惇轻轻敲了一下她的头,把她赶去了船里玩,才道:“让三位大人见笑了,子不过是偶得其情罢了。”

    却见那长者目光幽微,喃喃道:“下事无不可察吗?”

    那斗篷男似乎知道他的什么,当即介绍起几人身份来,原来他姓郑名若曾,字伯鲁,号开阳,秀才出身,入了南京国子监成了贡生;而被他称作姐夫也就是穿着夹袄芒鞋的长者,竟叫归有光。

    “原来是震川先生!”陈惇不可抑制心中的激动:“久仰,久仰!”

    中学时候一篇《项脊轩志》,让陈惇难以忘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隽永淡朴的一句话,悼亡念存,使人长号不自禁。

    而归有光一生的际遇也就如他所写“多可喜,亦多可悲”,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好不容易在三十五岁那一年中了举人,却八次不中进士,落第而归。

    二十七岁岁时,失去了两情相悦的结发之妻,四十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多丧亡,多不遇,如今四十五岁的归有光双鬓斑白,看得到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

    “先生,项脊轩还漏雨吗?”陈惇问道。

    “早些年便不居住了,”归有光缓缓道:“如今在安亭江上的世美堂中读书。”

    除了项脊轩,归有光还有一个读书之地,便是世美堂。世美堂归有光第二任妻子王氏祖上所居之地,有上百间房子,但后来王家的一个曾孙因为欠了官家的债,就把世美堂卖了出去。归有光就筹了一笔钱,把世美堂买了回来。自此之后,世美堂就成了他的藏书楼。

    几次不第,归有光决意出仕,如今担任苏州府的推官,然而陈惇在吴江县遇见他,也是因为吴江县的县令刚出了一件事情,只能挂冠自证清白,苏州府尹便派归有光过来查证,与之同行的就是吴江县的县丞汪良。

    “方才见到你聪明洞达,”郑若曾道:“如今就有一桩奇怪的悬案,毫无头绪,你可能推敲一二?”

    陈惇想了想,道:“愿闻。”

    郑若曾便点了点头,开始徐徐讲述吴江县最近发生的怪案来。

    原来吴江县县令名叫李志庠,不久前吴江县有个老农民在田间耕作,掘出一坛金子,田中劳作的众人全都被惊动了,老农便请两名壮汉将金锭原封不动地扛到县衙里。时至傍晚,李志庠怕县衙仓库保管不严,就叫来人把金子抬到时自己家里,依旧原封不动地保藏起来。

    第二色发白,李志庠将坛子打开一看,想将金子看个仔细,谁知坛子里放的全是坚硬的土坯,一坛金子竟不知去向。

    一坛金子出土时,里正去观看检验,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有目共睹,如今突然发生变化,没有不吃惊的。不消几日,全县的人都知道金子在县令李志庠家里变成了土坯,都认为是县令暗中偷换了金子。

    事情很快报到苏州府,府尹便派官员来讯问。李志庠不清来龙去脉,又交不出黄金,受到众人的谴责,一时之间待罪县衙,失去了人身自由。归有光便是被苏州府尹派过来审理此案,并且暂代吴江县县令一职的。

    郑若曾见陈惇一言不发,便试探着问:“你看县令会不会被冤屈了?”

    陈惇就道:“一定是有人偷换金子,但究竟是谁,需要仔细勘察。”

    “如果让你勘察,”归有光问询道:“你能查出真相吗?”

    陈惇笑道:“我愿意试试。”

    归有光见他没有大包大揽也没有一味推辞,心中满意:“你便跟我一起去县衙,希望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协助本官查明这起案件的真相。”

    不一会儿船停泊,陈惇跟着归有光来到了县衙,县衙门前聚集了不少百姓,都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见到归有光,方才避让在一边。

    归有光转身去了二堂,道:“今日不升大堂,把这盗金案的一干人等提到二堂审讯。”

    县丞汪良点头应诺,不一会儿带着发现金子的老农、里正和几个作证的乡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