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桃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魏宫廷 > 第320章:巴蜀之地

第320章:巴蜀之地(1/2)

    『ps:今天找资料耽误了好几个小时,只能勉强五千字了,抱歉。』

    ————以下正文————

    世人通常将巴蜀两国合称为巴蜀,但事实上,蜀国与巴国乃是世仇。

    蜀人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遥远西方的古羌族支派,那是比陇西还要西辟的地方——古康青藏大高原,这支羌族在东迁时,与蜀山之女诞下了未来的领袖。

    这位领袖在成年后被称作「蚕丛氏」,顾名思义,即懂得懂得养蚕织丝之人。

    至此,这支羌族与蜀人融合,姑且称作蚕丛氏部落。

    蚕丛氏部落的族人,继承了西羌与蜀山两族的文化,既懂得放牧、狩猎,又懂得耕种、养蚕,不过在部落发展的同时,他们也遇到了他们的敌人,即是西边古康青藏大高原的西羌。

    在漫长的战争中,蚕丛氏部落战败,首领被杀害,遂被迫从蜀山东迁迁入平地(实是四川盆地),这里有着丰富的铜矿、玉石、陶土,可供生活所需。

    而在此期间,该部落出现了新的领袖「柏灌氏」,他领导人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存下来。

    至此,蜀人从「天蚕氏部落」阶段进入「柏灌氏部落」阶段。

    柏灌氏部落的族人,在继承了天蚕氏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又学会了锻造铜器与陶器。

    只可惜,这个部落后来慢慢衰败下来。

    而当时与柏灌氏部落隔着一条大河相对的,还有一个土著部落,其首领为「鱼凫氏」,当柏灌氏衰败后,鱼凫氏兼并了前者,至此,强大的蜀部落初具雏形。

    在鱼凫氏时代的蜀人,在掌握放牧、狩猎、耕种,纺丝、制陶、冶铜的基础上,又懂得利用鱼凫捕鱼,简直就是融合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两者的优点,非常强大。

    后来,鱼凫氏的首领便在这片日后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的肥沃土地上,建立了蜀国。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地形的关系(盆地),蜀国时常爆发洪灾。

    在最严重的一场洪灾,无情的洪水摧毁了蜀国曾经的富饶。

    鱼凫氏时代的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若干年后,与鱼凫氏同为「杜姓」的开明氏,取代前者蜀国凿穿巫山,引导水流流入境外。『ps:找资料时才发现,长江竟然就是因古蜀国开挖巫山导出洪水而形成,厉害。』

    此后,蜀国便进入了开明氏部落阶段,从此走向强盛。

    当时的蜀国非常强大,在中原仍然处于数十国林立的时候,蜀国就将疆土扩张到了北至「汉中」、西至蜀山、南至南中(云南),东至巴黔的地步。

    直到,蜀人碰到了巴人。

    巴国,或者说巴人,他们最高生活在巫山,与楚国比邻——当时的楚国,领土只有楚西这块,尚未得到楚东。

    在与楚人的战争中,巴人被迫向西迁移,在蜀国与楚国的夹缝中,艰难地在后来称作「巴地」的地方生存下来(即四川盆地东部),以巫山作为屏障,抗拒楚国。

    若干年后,楚国向东扩张,巴楚关系不再紧张,蜀人就成为了巴人的新敌人。

    对于蜀人来说,巴人是侵占了他们家园的侵略方,而对于巴人来说,他们渴望得到(四川盆地)这块肥沃的土地。

    于是乎,巴蜀两族展开了漫长的对峙与僵持。

    此时的巴国,也已建立了国家,并且陆续在巴郡境内建造了五座都城,即「江州」、「平都」、「阆中」等五座,也正因为此举,导致蜀国对巴国开战。『注:抱歉,作者翻了半天资料,实在是找不到巴国剩下两座都城了。』

    不过话说回来,与其说巴国是一个国家,倒不如更像是后来「羯角联盟」、「川雒联盟」、「川北联盟」这种诸部落的集合体。

    这个类似联盟的诸部落结合体,最早由「巴氏」、「樊氏」、「瞫(shen)氏」、「相氏」、「郑氏」五个大部落组成。

    不难猜测,这五个大部落之所以联合,恐怕多半是因为彼此谁也无法一口气吞并其余四方,且外部又有外敌——楚国、蜀国——的威胁,是故为了生存而联合起来。

    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吸收了一些投奔巴人的小部落,以及一些拆分的附属部落。

    因为缺少一个类似君主的角色,巴国的政权非常混乱,在并非生死存亡时期,五个部落往往各自为战,甚至于,不乏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举。

    为了使诸部落能真正团结起来,「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部落决定推举一名大族长。

    至于推荐的方式,自然就是通过武力。

    最终,巴氏一族取得了胜利,因此,这些包括「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在内的部落,后来被中原统称为「巴人」,而诸部落联合建立的国家,亦统称为巴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巴蜀两国时常和睦、时常爆发战争,但最终,终归是谁也无法奈何对方,于是乎,蜀国的杜姓王,与巴国的大首领巴氏取得了默契,双方尽可能地避免发生冲突。

    这并非是说巴蜀两国抛弃了仇恨、放下了成见,只不过是因为双方都没有把握战胜对方,因此只能达成和平。

    两国间的战争逐渐趋向平息,双方都有意朝着其他方向扩张。

    其中,蜀国主要是向西南扩张,而巴国则是向北方扩张。

    相比较此时已经形成类似中原国家那般稳定文化的蜀国,巴国仍处于氏国的初期,而氏国初期的典型现象就是不断地扩张,吸纳、抢掠外族人口补充族人(包括奴隶)的数量。

    在向北扩张的途中,巴人碰到了从陇西郡向中原迁移的赵氏一族,双方展开了战斗。

    最后,赵氏一族在秦岭之人的帮助下,战胜且重创了巴国。

    此后,赵氏一族继续东迁,逐步攻取了三川、郑国、梁国,建立了魏国,而巴国则因为这场战争,实力大受损失。

    见此,蜀国立刻就打破了此前「两国互不侵犯」的默契,立刻派兵攻打巴国。

    毕竟对于蜀人而言,巴人是侵夺了他们一半土地的敌人,哪怕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后代子孙,他们也得将这些敌人赶出这片土地。

    但没想到的是,纵使是因为与魏秦两国先人战争而损失惨重的巴国,最终仍顽强地守住了「巴郡」。

    最终,蜀国只能夺回曾经属于他们的「汉中」,却无法夺回巴郡。

    为了避免国人无谓的伤亡,蜀国改变的策略,他让弟弟前往汉中郡,在当地建立了「苴国」,作为蜀国的附属国,截断巴国的「北上之路」,试图对巴国展开两面夹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氏一族的本家、陇西魏氏,它当时向东南方向扩张也很频繁,当时仍然还强盛的陇西魏氏,让蜀国颇为警惕,希望苴国能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然而,虽然最初几代苴国的君主,还牢牢记着他苴国的使命,可时间一长,因为种种原因,苴国不满足于作为蜀国的附庸国。

    在这段期间,巴国拉拢苴国,双方联合共同抗拒蜀国。

    苴国的君主虽然明面上不打算与蜀国彻底撕破脸皮,但不可否认,苴国确实在暗中帮助巴国,使得原本蜀国强而巴国弱的局面,逐渐趋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