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桃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五三七章 关外移民

第五三七章 关外移民(2/2)

   那些原本生活在关内的满人,虽然改了汉姓,他们生活在人群中,跟汉人无异。

    董书恒也不打算为难普通的满人。除了原本的王宫贵族被集中送去劳动改造,锻炼了他们的生活技能之外。

    其他的满人现在都是复兴军治下普通的百姓。

    但是,关外一天不开发就会我有人想着跑到关外去重振大清。

    甚至市井中还有传言说当年多尔衮入关之前,在关外存放了一大笔金银珠宝。

    万一哪天满清被汉人赶走,还能够回到关外用这笔钱东山再起。

    董书恒知道这是无稽之谈。真的要是让他们败退到关外了,手头上即使有金银珠宝又有什么用处。

    货币是要流通才能够的产生价值的。

    没有人、没有物资,光有金银珠宝又有什么用处呢?

    董书恒相信无论什么时候,人才是最关键的。自己的土地自然要由自己人占领经营。

    利用这次黄河改道,董书恒成功地动员了几百万山东百姓迁移。

    为什么是从山东迁移百姓到关外?

    这个问题就像是历史上闯关东的百姓大都是山东人一样。

    历史上,清军入关之后,尤其是康乾时期,北方保持了的几十年的风调雨顺。

    尤其是在山东地区,更是年年丰收。

    那时候的百姓就是那样的朴素,能够吃饱饭就要多生孩子。

    这样到了嘉庆年间仅山东一地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万。

    以现在的农业生产效率,这么多的人口自然是养不活的。

    另外太平军作乱对山东地区的波及并不深。

    所以董书恒在控制山东之后就发现了这里的人口数量真的很大。

    之前董书恒吸收的移民大都是安徽、河南的流民。

    山东过来的百姓并不多,这就让山东依然是十分拥挤。

    另外,山东地区与辽东地区隔海相望,相互之间也仅仅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峡而已。

    历史上,山东和辽东有时候还是放在一个行政区域之内的。

    还有,山东的气候虽然没有关外那么寒冷,但是也相差不远。

    因此,董书恒才决定从山东大规模移民关外。

    经过了的一年多的努力,现在成功在关外扎下根来的百姓已经达到了五百多万。

    加上移民到远东、月湖地区的人口。

    这几年时间,从山东移民出去的人口已经过了千万。

    但是这还没有达到董书恒的目标。

    关外的人口的吸纳量还是很大的。

    即使是不想过度地开发,保留大量处女地的情况下。

    最少也要有两三千万的人口的才能够让关外有一个发展的基础。

    董书恒从海参崴出发转为走陆路,在骑兵的护卫下一路向西,赶往吉林行省吉林府。

    这座城市在原本吉林将军府驻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原本就是一座府城,有一定城市的基础,周围的土地也都是极为肥沃的土地。

    很多第一批的移民的土地就在这个地方安家。

    按照每家百亩的标准。这些山东来的移民一到这里就成了他们原本羡慕的小地主。

    不过当他们看到了自己家的地,这些人又有些无奈。

    因为分给他们的土地全都是生地。还好官府给了他们一年的口粮。

    山东人都是能吃苦的,既然是自家的土地,那就要好好地整一整。

    在这里的每十五户人家分成一个屯。掌控着周围近两千亩土地。

    五个屯组成一个自然村,由官府派人管理。

    十个村子组成一个小镇,设置一个镇公所。在镇上还有一些公共设施。

    吉林这里的土地被一些低矮的山岭切割开来,这样分配刚好能够填补这些山岭之间的空缺。

    官府分配的土地都是的靠近河流湖泊的,并不愁灌溉。

    这也就是他们第一批移民,那些晚来的移民分到土地的位置就没有那么好了。

    吉林府蛟河县松江镇位于松花江畔。

    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水流充沛,两岸的土地肥沃。

    松江镇的西边是老爷岭,南边就是松花江,蛟河自蛟河县城由北向南汇入松花江。

    这是一个标准的移民镇,十村五十屯,一共七百五十户农户,口五千余人。在镇子上还生活一些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镇民。

    李岩松一家就就居住在永兴村的石上屯。

    今年是他们这个屯子,也是的整个镇子第一次秋收。

    来到这里的第一年他们都没有赶上春耕的时间。

    李岩松有打猎的手艺,第一年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就带着屯子里的人在分给他们土地上打猎补充了不好的物资。

    后来村子里将他发展成了民兵,任命他为屯长。

    李岩松分到了一把燧发枪。

    手中有枪,心中不慌。有了枪后,李岩松带着屯子里的青壮进了山中,带回了大量的猎物。

    皮毛送到镇上能换到钱,肉食都进了屯民的腹中。

    开垦的工作很繁重,光靠官府救济的粮食,只能勉强裹腹而已。

    有了李岩松的带头,石上屯的移民生活的比周围的屯子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