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桃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孤忠李定国 > 一六五 断粮急清军食人 援师至明军溃败

一六五 断粮急清军食人 援师至明军溃败(1/2)

    见明军久久无法破城,广州的尚可喜终于做出了反应。十一月初十日,尚可喜与耿继茂率领三万清军主力离开广州,前往救援新会。

    可才刚走了一半路程,尚可喜却不打算再继续前进了,他将大军驻扎于距离新会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外的三水,在此分兵布防沿江隘口。

    “平南王,新会危在旦夕,我军为何却驻足于此?”耿继茂一脸困惑地询问道。

    尚可喜笑了笑,捋着花白的胡须,摇头晃脑地解释道:“靖南王你且想一想,假若我军直接前往新会,李定国兵力占优,他完全可以撤围新会,集中兵力与我决战。一旦我军战败,不但新会不保,广州势必也无法坚守,战事必将全局崩坏。”

    耿继茂还是不太明白,忍不住追问道:“既然如此,咱们据守广州不是更为稳妥,为何还要陈兵于半道之中?”

    尚可喜老谋深算地继续说道:“靖南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三水距离新会不过一百余里,急行军只须一日便到。我军停留在三水,看上去是对新会见死不救,然而却可以牵制李定国,让明军时时刻刻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防着咱们。就算李定国舍弃新会来攻咱们,我军抵挡不住,也可以及时退回广州,不至于损失太多兵马。”

    听了尚可喜一席话,耿继茂这才恍然大悟,当即举一反三道:“原来如此,皇上已命驻防江宁的靖南将军朱马喇率满汉大军前来驰援新会,若是等援军到达后再向新会进军,击败李定国的几率便将大大提升!”

    话音刚落,二王不禁相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且说靖南将军朱马喇乃是清军中一员宿将,颇知兵法,在接到顺治帝的旨意后,他并没有急于赶往新会,而是向着西南,一路行至赣州,然后公开宣称大军已经人困马乏,需要在赣州养马三月,再继续进军。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朱马喇却亲率三千八旗铁骑,偃旗息鼓,日夜兼程直奔新会。

    尚可喜在三水按兵不动,新会城内的情况却是愈发凄惨了。随着围城日久,城内粮食短缺,尽管清军早已把百姓的存粮搜刮殆尽,但没过多久也开始渐渐吃不上饭了。

    挨到腊月初,随着城内粮食告罄,清军主将田云龙当即下令让城内百姓每家每户都必须贡献出一人,当作“人肉口粮”。

    随着这道残酷的命令下达,全城上下顿时哭声一片,哀嚎震天。有一位姓莫的媳妇多年来一直与婆婆相依为命,如今见清军要抓婆婆,莫氏当即毫不犹豫地叩头请求替代婆婆去死,带队清将见她孝顺,遂答应了莫氏的请求,将她带走。

    另有一名李姓妇女,眼看丈夫将要被杀,竟哭着跪地请求道:“各位军爷,夫君尚未有后,但死则香火断矣!民妇活亦无用,愿替夫君一死!”

    清军遂将李氏抓去烹食,后将其骸骨交还给她丈夫带回安葬。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梁姓书生眼看就要被清军带走,其年仅十岁的女儿居然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请求代替。如此举动,就连这些吃人不眨眼的清军也不禁为之感动,于是将他们父女二人一同释放归家。

    一时间,新会全城犹如人间炼狱,包括举人莫定莲、贡生李龄昌、生员余浩在内的上万士民百姓,皆成为了守城清军的砧上之肉。

    十二月初十日,朱马喇率三千八旗铁骑抵达三水,与尚可喜、耿继茂所部清军会师。

    从六月吴子圣奉命围城至今,明军在新会城下已经五月有余,兵马折损不少,而郑成功的援军却依旧爽约,渺渺无期。加之城下堆积如山的尸体造成军中疫病盛行,病死将士不计其数,全军上下士气大衰,战斗力锐减。

    就在定国一筹莫展之际,却有斥候快马来报,称清廷派遣靖南将军朱马喇率十万满汉大军来解新会之围,目前已至赣州,而尚可喜和耿继茂的兵马已提前一步抵达了三水。

    毕竟曾经有过两蹶名王的辉煌,在听到尚、耿二藩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定国不禁眼前一亮,心中暗道,如今新会久攻不克,若是能够一举击溃尚、耿二藩的援军,守城清军必然在万念俱灰之下不战而溃。

    成败皆在此一举,定国不得不重新抖擞起精神,召集各营诸将前来中军大帐议事。

    由于三水距离新会不过一日路程,为了防止清军偷袭,待传令兵走后,定国又命斥候继续前往打听三水方向清军的动静。

    等诸将陆续从各营赶来,定国于是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清廷援军已至三水,不日就能够抵达新会,大战在所难免,各位可有什么见解?”

    靳统武往前欠了欠身子,抱拳言道:“末将以为,清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我军正可以以逸待劳,于圭峰山峡口处列阵迎敌,定能够一举击败清军!”

    定国其实心中早有谋划,当即接着靳统武的话继续往下说道:“靳将军此言正合我意!吴三省,命你以精兵一万屯驻于右山峪,本帅另引一万精兵屯驻于左山峪,与你遥相呼应!李远率军两万,携带火炮前往峡口列阵!高文贵统领其余各营,继续围困新会!诸位将军,清军近在咫尺,大家回营之后速速整顿兵马,务必于明日午时之前抵达各自位置,不得迟误!”

    诸将见军令已下,立刻齐声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