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九章 春花伴宴,杜娥惊羡(一)(2/2)
”
于是,少年的他在那七老八十岁的老祖宗面前磕头毅然踏上了进学报国的道路。
可对自己抱有最大希望的这位老祖宗不等自己学满一年就追随自己老友去了,留下一句话一直响在他耳畔。
“义儿他有大前途,不要半道折了。”
这句话鞭策着他前行。
……
顺风顺水过下来,南宫义知道自己走得稳健。
刚过十岁就考上了秀才,然后休息一届,温习一阵就成了举人。
他没有急,又稳扎稳打三年——这期间,他弱冠了。
根据自己“义”这个名,他取了个“忘生”的字。
他没有忘记老祖宗跟自己说的话,自己有大前途,往前走需要努力。
于是,在泰和二十年,他成了状元。
那一年,他才二十二岁。
……
他庆幸自己生对了年代。
泰和二十年,刚好是国超结束了东南西北的征战,初步稳定下来的时候——先帝志气已经不在开疆拓土上,他要文武双馨。
就是那时候,他当上了状元风光无限;也就是那时候,京城里太阴的诗句传开。
自己倒是借着那个机会拜访了不少名人,也就有了今天的许多朋友——不,有些当年朋友,后来也是名人。
不包括这现在骑马在身后跟着的。
南宫义看了看身边人士,微微一笑中带上几分惋惜。
他也是自己的同年,当时的探花郎。
可惜后来声名隐。
……
想到往事,他叹气。
先帝对他倒还算是不错的。毕竟那么十年下来,官升了不少级,也做了不少事。
谁知道到了最后几年变了性子,贬了位敢于说真话的大臣——于是,朝堂清辞者成群。
也包括他自己。
上官信自然有些后悔自己当年决定,不过也庆幸当年做法。
当年他这样做了,便和现在这群隐士混到一起——可游山玩水时,还记得家人吩咐,那句“不为国死,但为谁亡”的话仿佛心里的一颗烙印。
这也是两年前,他听召便回的原因。
……
笑,终究和自己最开始想的不一样。
自己现在是困了半个身子在朝堂里。可尽管如此,终究有一颗向往山水的心。
只是,难脱身啊!
“谁会翰林学士心,家国不在在山林。”
他苦笑,眼角瞥见道士幸灾乐祸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