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确实是有点书呆子气。
张文友笑话小金子书呆子,这其实也是挺有来历的,并非偶然更非“原创”。
读书无用论是一种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
“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
把学者、专家等许多知识分子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把成绩优秀的学生诬为“走白专道路“;贬低知识,摧残知识分子。
同时,废除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导致社会普遍轻视知识,不尊重知识分子,学生普遍不愿读书,形成读书无用的社会思潮。
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贻误一代人才的培养,给国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读书:在当下社会是指当前教育体系下的上学,是上学的俗称。
由于古代的教育主要还是读书明理。
所以要对“读书无用论“有充分的认识还需与古代教育对照着来理解。
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读书有用无用关键在于了解“书“是指什么书“书“的作用是什么
古代读书,“书“指古书,不但是古书,更是有限的历代传承的经典书籍,那些是人类智慧的传承。
由此,也就不难知道读书到底是干什么的,即“书“的作用是什么。
——读书在于读能让人明理修身的书,书的作用也就是让人了解祖先传承下来的经典中记载的宇宙真相,亦或是真实有用的经验。
读书的目的本不是在于身外的财、物之类。
将读书的目的放于赚钱获名获利,自然也就不能彰显书的价值,相反地由于对财、名、利的迷恋,造成对书的迷信,以致最后乱读书、读死书,各种各样的书也就被编撰出来,岂不知这正是走上了与“学“的相反方向。
所以书有没有用,在于书的内容,而不在于“书“这个概念,书的内容符合“书“本意那就会发挥作用,违背了就慢慢丧失作用。
书的作用在于指导自身的修养,是帮助人弄清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大自然或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这基础上才可以做出自身最大的发挥,创造幸福。
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假如不靠记载有这些文字的书传承,作为一个普通人又怎么知道有这样一个提高自我的路径呢
所以书是一种指导,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书就是一个工具,通过文字了解古人的智慧。所以读书就更应该多读有智慧的书,而不能只读有知识的书。
然而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
他的那句“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提出了对学习的质疑。
而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则源自于*****时期,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